移動互聯網現在是最熱的話點,但實際上,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是為酒店的營銷、推廣銷售及客戶的關系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與工具。現在市場上的工具非常多,怎么利用這些工具,選擇這些工具,各個酒店可能有不同的看法,和不同的做法。但如果酒店人不能擁抱互聯網、善用互聯網,則只能處于不進則退的狀態。
這是一篇非常值得一看的文章。把眼前的事做到極致,下一步美好自然就會呈現。離開產品談情懷,好比太監說高潮。
互聯網思維之產品篇
《三體》里面講,宇宙可能會從11維降到1維,那么最后那一維是什么?
答案:產品。

我的互聯網思維最基層那一維是:產品。如果給產品插上翅膀,我會加上:社群。兩者合一,就是:產品型社群。它內在的動力學是:自組織。
這是我的互聯網思維全部,即產品型社群七字決:產品、社群、自組織。
讀而思duersi
1、在營銷和產品之間做對比,誰更重要?

蘋果代表產品文化,微軟代表營銷文化。今天,蘋果是王道;然而十年前微軟是王者。
特斯拉老板馬斯克之前來到中國,和楊元慶做一檔節目。主持人問他:“營銷是什么?”他說:“實際上我不喜歡營銷這個概念,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,好象是騙人要去買產品一樣。”
馬斯克的辦公室就在車間里面,他完全是一個產品經理。雷軍本身是小米手機的產品經理。關于CEO的角色是什么?是扮演戰略作用?是管理角色?是對外形象?這些是我們以前看到的,也成了固有認知。但今天,喬布斯、馬斯克、雷軍、張小龍,他們已經把CEO當作產品經理。
創業者本身如果是產品經理,是否更容易獲得成功呢?在互聯網,這句話基本是常識:得產品經理者得天下。
過去三十年,營銷過度,編詞。今天,產品做不好,是做不好營銷的。雷軍說:“其實好公司不需要營銷,好產品才是最大的營銷。”
上一個時代,過去三十年,工業化時代,那各時候的傳播學是中心化傳播。這個時代,有兩個人退休,也預示著中心化傳播時代的過去。第一,是趙本山退休,代表著舉國上下的明星人物沒有了;第二,是史玉柱退休,代表一個廣告從上到下一樣的時代過去了。
這個時代最大的成本紅利:認知流通成本下降。一個小人物都會在全球出名。
過去的時代,連接客戶的成本巨大,找不到消費者,所以中間的連接成本巨大。今天產品連接用戶的成本等于零。今天這個時代對于廣告最本質的深刻理解就是:產品即廣告。
產品和廣告本身不能分開了。從更高維商業文明來說產品和營銷是一回事。營銷和廣告是在意識世界占領高點,今天產品也在意識世界占領高點,今天兩者打通了。營銷融于產品。
小米的競爭對手:是國產手機嗎?
不是。小米在競爭的時候,去跟比它牛的競爭,它一直和全球品牌連在一起,只口不提國內品牌,它一直傍大款,說和高端手機擁有同樣的高配置:“世界頂級公司的頂級供應鏈”,然后直接和高端手機比性價比。
請看以下文案標題:
小米3:“全球最快的手機,同時采用史上最強的兩個平臺。”
“小米電視選擇全球最好供應商。”
營銷融于產品,產品就是廣告。
雕爺創始人最近寫了一篇文章:《如何快速引爆一個新品牌?》,里面提到雕爺牛腩500萬買神秘配方;河貍家花200萬做美甲專車,里面的裝修非常高級。這個配方就是大廣告,這個專車就是大廣告,別人會自己拍、自己傳。這都是在產品上營銷,產品就是營銷,產品就是廣告。
2、技術和產品,誰更重要?
丁磊說:“盲目的創新是危險的,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。”這是一個從技術時代往產品時代轉型的時代,諾基亞的研發費用是蘋果的4倍,但它卻沒做出蘋果產品。
3、戰略和產品,誰更重要?
《21世紀商業評論》有一篇文章:Bye Bye企業老板 Hello產品經理。文章提到:“四五年前,如果一個企業只是在談如何做產品,而不關心如何制定戰略,打造品牌,就會被看作是一家胸無大志的企業,企業的領導人一定會被認為是一個小打小鬧修修補補的小業主。而在今天,談論戰略已顯得滑稽不堪。”
在產品生命周期漫長的年代,方向感重要!那么,今天到底是什么讓產品成為一切?答案:產品生命周期。在互聯網時代,產品周期的變化,導致戰略重要性的下降。工業時代,產品生命周期漫長。今天是產品生命周期進入“快進”的時代。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,產品生命周期趨零。
要知道,技術進步的步伐一定會超過市場需求的進度。技術生命周期快來越短,淘汰越來越快。常規的技術進步是慢慢增長,但是會在一個拐點突然非常迅猛進步,加速增長,技術的進步呈現指數性的進步,加速進步,。
慢條斯理地推廣一個產品,今天很危險。如果你不能一下子刷上去,再推廣非常困難。沒人喜歡“方生方死”的時代,但你沒辦法。
在這里,我們發現,不是戰略和產品誰更重要,其實是一回事。戰略是圍繞產品的,成為產品戰略,是因為技術的進步,才導致產品從原來的基礎被推上頂點去的。
你會發現,今天做產品很痛苦,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。如果你愿意做一個隨波主流的,那樣也無所謂;如果你要做一個顛覆者、革命者,就要這樣做。
“極致就是把自己逼瘋,把別人逼死。” 你只有自己把自己往瘋里逼,才能把別人逼死,自己才能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滿意感。
張小龍說微信是演化出來的,不是規劃出來的。今天是單點極致,把一個事情挖得足夠深、夠大;今天是殺雞要用牛刀,少做一點事情,把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最好的策略。人和人的智慧沒有差別,就是用力的方向。少做一點,大家覺得會少賺一點,但做到極致,最后反而賺得多。
你看,小米4每個月銷售200萬臺。對于鋼鐵般堅硬的事實,說明小米是有效的,所以先別堅定性地質疑,如果還不學,就說明自己不夠空杯心態。
獵豹移動CEO傅盛說:“今天這個時代,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改變世界。”
工業時代必須要管理。互聯網公司的核心都是火車頭,一個人做好,可以做一幫。騰訊從QQ作為火車頭,到今天微信作為后車頭。一件事情做好,其它都會來的。所以,極致是一種狀態,不是一種功能。
互聯網品牌是創始人、產品與粉絲之間的一場“合謀”。產品的的人格化品牌時代到來,一切的品牌將人格化。一切消費者將娛樂化。就像陳歐的“我是陳歐,我為自己代言”廣告。
羅輯思維說:“用死磕態度來干產品。”
雕爺牛腩說:“用求道態度做一碗牛腩。輕奢餐。”還說,看得起歌劇的人才吃得起我的飯。
包括現在分享流行的“匠人精神”。今天的情懷不能光是普世價值觀的逼格,要有自己的個性在里面。
不過,離開產品談情懷,好比太監談高潮